在今天的奉獻生活,減低了對以往的計劃,同時常常必須以批判和分辨的能力來面對所發生的事,這為達到符合福音的看法是越來越重要,甚至於非不可的教育方法,給予人信心,不怕面對冒險和活出自由…同時,也會培育他人為達到自由負起責任,及辨別神類和抉擇。十年前這些已被強調的,但以今天來說更需要在修道生活中活出來。
自由的幅度
從自我超越及自我滿足裡,人心中存有一種本能的衝突。從這個事實和情況活出自由有三種方法,換句話說自由原則在理論和實際上有三個幅度:
第一個幅度:是人完全理會自己行動動機的力量,因此是按他意識的程度,他有自由和負責自己的決定,同時有能力嚮往超越的價值。
第三個幅度:是極端的,因為人是在病態中,因此,自由不存在。病態的嚴重性限制了自由的責任和人的行動,這行動是可以用健康或病態的角度來看。
從剛才所描述的兩個幅度,是兩個極端的幅度,我們可以介紹一個中間的,在這個幅度中,自由是相對的。這就是第二個幅度。自由的程度是靠著是多是少衝突,意識與潛意識的結構,意即:就是說不只是我從意識中所要的一個自我理想,等於理想的我和生活實際的行為是等於實際意識的我,換句話說就是理想的我和實際潛意識的我。在此範圍裡,自由和責任感較少,都被潛意識所控制的,有何意義?意即,人本身不理會這種的影響力,而後果是無法控制它:潛意識本身可以滲透每個行動和行為,連最超性和神聖的,如果它與人本身所理會到的理想有衝突,會破壞了人理想的整體性,甚至使人分裂。正是這個潛意識的衝突的引力,雖根源是來自潛意識,但從行為的後果,可以看出它的影響力、破壞、減低人內在的自由,雖然人本身常有好心。
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(我們與第二幅度有的一個關係):一個會士相信在他的生命中要活出死亡、復活的奧蹟,但,實在,在自己心中有一個等待,就是他的生活和使徒工作的角色能夠滿足他成就和表現的需求,因此需求(潛意識)安排這一切。滿足這些需求(如果得不到這些,就會抑鬱)。為滿足和達到目標,這種等待和安排最後的結果抑鬱都會告訴我們有個自由的限度,因此在人心中出來一股力量,此力量並非人本身不理會或是故意有的,可是它減低人的自由。同樣的過份把握一些角色或留在一個環境或需要常依賴人,或是常常尋找理論一個不同意的特殊關係,為能滿足情感的需求,或控制不了自然傾向或付出只為了得到,或愛為了被愛,或是自我防衛或人際關係的焦慮,雖然努力想解放這些情況,但這些領導人連在最小的事情也懷疑和不信任;或許多的怕懼、怕管理、安排自己的生命、冒險,與他人一起嚐識一些新的事,害怕孤獨,怕負責自己的自我選擇,怕完全投入給天主和他人,怕關於將來、不安全,這一切都是因為基本上不夠自由。
人不清楚理會到的引力和結果,平常我們不知道真正的根源,可是每次會痛苦的了解結果。有時,有人會找些藉口糖噻他不一致的行為。平常我們會說:每個人都會發生此事,或是這只是小事或我不是聖人…有些人閉起眼睛或如同駝鳥般(到底有什麼不對呢?)有些人願意努力調整自己的行為,願意改正,結果卻不大,所以就灰心、抑鬱、放棄。有些人就注意到第一個幅度意識的幅度和第三個幅度的某些情況。因此放棄或忽略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個人的心理生活,而這重要的因素是存在每個人的生活中。
(修會資料)
Its excellent as your other content : D, regards for posting. “Slump I ain’t in no slump… I just ain’t hitting.” by Yogi Berra.
Enjoyed studying this, very good stuff, appreciate it.